万网矩阵 COO学堂 王者CMS 万网营销 COO联盟 万网传媒 万度搜索 王学义博客

百行千业,万网飞通

产业链本地化创业培训咨询 团队管理认知战略CMS

>  公司动态

哔哩哔哩小学数学  >   我和我的小学数学朋友:一起走过的快乐时光

我和我的小学数学朋友:一起走过的快乐时光

根据我和我的小学数学朋友:一起走过的快乐时光

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,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早已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交流。微信、微博、短视频平台、在线课堂……这些数字工具让我们跨越时空,重拾旧日情谊。而就在前些天,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,通过一款名叫“校友圈”的社交APP,重新找到了我小学时的数学同桌——李明。

看到他的头像出现在屏幕上那一刻,记忆如潮水般涌来。我们曾是五年级二班最“臭名昭著”的数学搭档,不是因为成绩差,恰恰相反,我们俩是老师口中“解题速度最快的小组合”。那时没有智能手机,没有Wi-Fi,我们的“互联网”就是课间十分钟的草稿纸和橡皮擦。谁能先算出那道鸡兔同笼,谁就能赢得对方的一颗糖。

可那时的快乐,简单得让现在的我有些羡慕。我们会在作业本背面画函数图像的雏形,用铅笔头涂黑格子模拟坐标系;会把应用题编成小故事讲给对方听,比如“小明骑车去外婆家,每小时15公里,路上遇到一只迷路的小狗……”这些充满童趣的想象,如今想来,竟像是我们对世界最早的“编程思维”启蒙。

多年后重逢于网络,我们的话题依旧绕不开数学。但这一次,我们用的是语音通话、共享屏幕和腾讯文档。他成了某科技公司的数据分析师,而我则是一名教育类内容创作者。我们聊起当年老师教的“简便运算”,笑称那其实就是最早的“算法优化”。他说:“你知道吗?我现在写代码时,还会下意识用上你教我的‘凑整法’。”

互联网不仅让我们重逢,更让我们的友谊有了新的延续方式。我们建了一个名为“数学童年”的微信群,邀请了当年班上几位对数学感兴趣的同学加入。每周五晚上八点,我们会进行一场线上“数学茶话会”。有人分享生活中的数学趣事,比如怎么用概率判断外卖何时送达;有人上传自己孩子做作业的难题,大家一起“云辅导”。

最让我感动的是,有一次群里一位家长发了一道三年级的奥数题,大家讨论了近一个小时,从枚举法到逆向思维,甚至动用了初中知识。最后,还是李明用最原始的“画图法”给出了清晰解答。他在消息末尾写道:“别忘了,我们最初爱上数学,是因为它能帮我们看懂这个世界。”

互联网改变了我们沟通的方式,却没有稀释那份纯粹的情感。相反,它像一根无形的线,把散落在各地的记忆碎片重新串起。我们不再需要翻找泛黄的同学录,只需轻轻一点,就能听到彼此熟悉的声音。有时候,我会在深夜打开群聊记录,看着那些跳跃的数学符号和温暖的文字,仿佛又回到了阳光洒满教室的午后。

更奇妙的是,这份因互联网而复苏的友谊,还催生了新的创造。去年,我们合作开发了一款叫“数学小伙伴”的小程序。它用游戏化的方式帮助小学生理解分数、几何和逻辑推理。界面设计融入了我们小时候常用的草稿纸纹理,答题成功时还会弹出一颗虚拟糖果——那是对我们童年奖励机制的致敬。

上线三个月,小程序收获了两万多用户,其中不少是当年我们的同龄人,如今已成为孩子的父母。有位妈妈留言说:“我儿子第一次主动做完数学作业,还问我能不能多刷几道题。”看到这句话,我和李明相视一笑,仿佛听见了二十多年前教室里的掌声。

回望这段因网而续的友情,我忽然明白:真正的连接,从不依赖技术的先进与否,而在于心灵是否依然相通。互联网只是桥梁,真正支撑它的,是我们共同经历的点滴时光,是那些为一道题争得面红耳赤的午后,是放学路上并肩背诵乘法口诀的笑声。

如今,我们依然会在周末视频连线,像小时候那样“比赛”解题。不同的是,这次我们可以随时保存过程、分享思路,甚至把解法录成短视频发到平台上,让更多孩子看见数学的美。

写下这些文字时,李明刚刚在群里发了一张照片:他女儿正拿着平板玩我们的小程序,屏幕上是一道关于“时间计算”的题目。他配文写道:“爸爸的小学同桌,正在教我的女儿数学。”

我笑着回复:“那她也是我们的‘云同学’了。”

原来,有些友情,哪怕被岁月冲散,只要心中那道“等式”依然成立,总有一天,会在数字世界的某个角落,重新找到解。

Copyright © 2020-2030 安徽万网飞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( http://www.wwft.vip, Inc.) 版权所有

皖ICP备20004131号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