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互联网行业的投资者,我一直对B站(哔哩哔哩)抱有极大的兴趣。它不仅是中国年轻一代文化的重要载体,更是一个融合了内容创作、社区互动与电商潜力的综合平台。2020年,在B站股价持续上涨、用户增长迅猛、破圈效应初显的背景下,我怀着对“Z世代经济”的憧憬,重仓买入了B站股票。然而,这一决定最终让我付出了惨痛代价——三年后,我的持仓亏损超过70%。这段投资经历虽以失败告终,却也让我深刻反思了互联网公司投资中常见的认知误区与风险。
最初吸引我的,是B站亮眼的增长数据。月活跃用户从2019年的1.3亿增长至2021年的2.7亿,社区氛围浓厚,UP主生态活跃,商业化路径看似清晰:游戏、直播、广告、会员服务四驾马车齐头并进。再加上“中国版YouTube+Netflix”的标签加持,市场普遍认为B站具备巨大的成长空间。在这样的乐观情绪推动下,我忽略了几个关键问题:盈利模式的可持续性、成本结构的高企,以及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。
真正的问题在2021年下半年开始显现。随着监管政策收紧,尤其是对游戏版号的严格审批,B站依赖的游戏收入增长乏力。与此同时,为扩大用户规模而进行的激进营销投入,导致销售费用飙升。财报显示,2021年B站全年营收同比增长62%,但净亏损却扩大至68亿元,远超市场预期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其毛利率持续承压,内容成本占营收比例一度超过50%。这意味着,每赚一块钱,就要花掉五毛多用于内容采购或创作者激励——这种模式在资本充裕时或许可行,但在融资环境恶化时便难以为继。
我犯下的第一个错误,是过度依赖“故事”而非基本面。我被B站描绘的“视频化未来”所吸引,却忽视了其尚未建立健康的现金流模型。互联网投资常陷入一种“增长即正义”的思维陷阱,认为只要用户在涨、GMV在升,亏损可以被容忍。但资本市场终究会回归理性。当美联储开启加息周期,全球科技股估值回调,市场不再为“烧钱换增长”买单时,B站这类尚未盈利的成长型公司首当其冲。
第二个教训是低估了竞争压力。抖音、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凭借算法推荐和强大的商业化能力,迅速抢占用户时长。B站引以为傲的社区文化虽然独特,但在流量争夺战中显得过于“理想主义”。为了对抗竞争,B站不得不加大推荐算法投入,这又与其“去中心化”的初衷相悖,引发老用户流失的隐忧。我原本期待的“护城河”,在现实竞争中变得脆弱不堪。
此外,我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也准备不足。2022年以来,中概股整体遭遇信任危机,地缘政治、审计问题、退市风险等因素叠加,导致整个板块估值系统性下杀。即便B站业务有所改善,也难以摆脱大环境的拖累。这提醒我:投资单一公司,尤其是海外上市的中概股,必须考虑系统性风险。
痛定思痛,这次失败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投资框架。首先,对于互联网平台型企业,不能只看用户增长,更要关注单位经济效益(Unit Economics)和自由现金流。其次,要警惕“概念溢价”——再好的故事也需要落地验证。最后,分散投资和仓位管理至关重要。将过多资金押注于一家尚未盈利的公司,本身就是高风险行为。
当然,我也承认B站仍有潜力。近年来,它持续推进降本增效,优化内容分发机制,并在电商、大会员等领域探索新机会。如果能在保持社区调性的同时实现盈利突破,未来仍有机会重获市场青睐。但作为投资者,我不会再轻易被情怀驱动,而是更加理性地评估其商业模式的真实竞争力。
回顾这段经历,我虽亏损严重,却收获了比金钱更宝贵的认知升级。投资不是追逐风口,而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。尤其是在变幻莫测的互联网行业,保持敬畏、坚守逻辑,才是穿越周期的唯一路径。B站教会我的,不仅是关于一家公司的兴衰,更是关于自我认知与投资纪律的深刻一课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