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一种看似荒诞却悄然蔓延的“信仰”在中国部分年轻人中流行开来——每逢考试季、求职季,总能看到大学生们排长队涌入肯德基(KFC),不是为了吃汉堡,而是为了“借K”的谐音讨个好彩头。“考前必吃KFC,保你金榜题名”,这类口号在社交媒体上被广泛传播,甚至衍生出“KFC玄学”、“肯爷爷显灵”等网络热梗。这股风潮已远远超出饮食文化的范畴,演变成一场披着现代消费外衣的“数字时代封建迷信”。
表面上看,这不过是一种轻松幽默的自我调侃。年轻人用“KFC=考满分”、“吮指原味鸡=顺利通过”等谐音梗缓解压力,实则折射出当代社会深层的心理焦虑与精神寄托缺失。在升学、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,个体努力往往难以对抗结构性压力,于是人们转而寻求象征性的“好运仪式”。KFC因其品牌辨识度高、门店遍布全国、价格适中,成为最理想的“祭祀场所”——比起烧香拜佛,吃顿炸鸡显得更“现代化”,也更容易在朋友圈晒出“仪式感”。
这种现象的本质,是传统迷信在互联网语境下的变种。过去人们求神拜佛、看风水、算八字,如今则将希望寄托于快餐品牌的名称谐音。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,使这种行为迅速病毒式传播。微博、抖音、小红书上,“我在KFC许愿成功上岸”的打卡帖屡见不鲜,配图往往是堆满试卷的餐桌旁放着一只吮指原味鸡。算法推荐机制不断强化这类内容的可见度,让原本的玩笑逐渐被赋予“真实性”和“集体认同感”,形成一种新型“数字迷信共同体”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资本早已敏锐捕捉到这一文化现象,并顺势而为。KFC官方虽未明言支持此类说法,但每逢高考、考研季,总会推出“金榜题名桶”、“逢考必过套餐”等营销活动,巧妙利用谐音梗与用户情绪共鸣。这种商业与“伪信仰”的合谋,不仅模糊了娱乐与迷信的边界,更在无形中 legitimizes(合法化)了非理性行为。当企业用“肯爷爷保佑你”作为广告语时,它实际上是在参与构建一场集体心理幻觉。
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,这种“KFC迷信”虽以幽默形式出现,其背后反映的却是教育内卷、社会流动固化、青年心理压力巨大等严肃议题。当努力不再被视为成功的主因,而运气、玄学、仪式感被过度强调时,社会的理性根基正在被侵蚀。打击封建迷信,不应只停留在取缔庙宇或批评跳大神,更要关注那些隐藏在现代生活表象下的非理性思潮。
治理此类现象,需多方合力。教育系统应加强科学思维与批判性思维培养,帮助年轻人建立正确的归因方式;媒体平台应对传播迷信内容进行适当规制,避免算法助长群体盲从;而公众也需自觉区分娱乐与信仰,不让一时的情绪宣泄演变为精神依赖。
KFC终究是一家卖炸鸡的公司,不是命运的主宰者。真正的“必胜客”,永远是踏实的努力与清醒的头脑。在笑声中反思,在调侃中警醒,或许才是我们面对这场“快餐迷信”最理性的态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