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互联网时代,文化传播早已突破地理边界,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当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笔下的《唐吉诃德》跨越四百余年,以电子书、短视频、网络剧等形式在全球数字空间中持续传播时,我们不禁思考:一部西方文学经典如何映照出中国在文化输出中的机遇与挑战?更进一步,中国又该如何借鉴世界文化资源,构建自身强大的文化软实力?
《唐吉诃德》被誉为“现代小说之父”,其主人公堂吉诃德——一个沉迷骑士小说、幻想自己是正义化身的乡绅,骑着瘦马、持长矛向风车发起冲锋的形象,已成为人类精神世界中理想主义与荒诞现实碰撞的象征。这一形象不仅在西方文学史中熠熠生辉,也通过互联网平台被不断重新诠释:从B站上的二次创作动画,到抖音上的“当代唐吉诃德”模仿挑战,再到知乎上关于“你是否也曾像唐吉诃德一样坚持过无望的理想”的热议,这部作品在数字语境中焕发新生。
这种跨时空的文化共鸣,恰恰揭示了文化软实力的本质:不是简单的宣传输出,而是通过共情、共鸣与创造性转化,让全球受众主动参与并认同某种价值观。而中国,在拥有五千年文明积淀的同时,如何在互联网时代讲好自己的故事,实现从“文化大国”向“文化强国”的跃升,正是当前亟需破解的课题。
首先,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打破“自我表达”的局限,学会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。正如《唐吉诃德》之所以能成为全球共享的文化符号,正在于它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命题——理想与现实的冲突、孤独的坚守、对正义的执着。反观部分中国网络文化产品,仍存在过度强调民族特色、忽视普世价值的问题。例如,一些古装网剧虽制作精良,却因叙事封闭、人物扁平难以引发海外观众共鸣。相比之下,《流浪地球》系列电影的成功,正是因为它将家国情怀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叙事,实现了本土情感与全球议题的融合。
其次,互联网为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传播渠道,但内容创新才是核心竞争力。今天,TikTok(抖音国际版)上关于中国书法、茶道、汉服的短视频风靡欧美,许多年轻人通过15秒的镜头第一次感受到东方美学的魅力。然而,若仅停留在“视觉奇观”层面,缺乏深层文化内涵的支撑,这种热度终将昙花一现。我们需要更多像“李子柒”这样的创作者,将传统文化元素置于真实的生活场景中,以诗意的方式传递宁静、和谐、尊重自然的价值理念——这正是中国文化最动人的软实力所在。
再者,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对经典文本的创造性转化。《唐吉诃德》之所以历久弥新,正是因为每一代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。中国同样拥有丰富的文学遗产:《红楼梦》中的人性洞察,《西游记》里的成长寓言,《庄子》中的哲学思辨……这些经典完全可以借助互联网进行现代化重构。例如,已有团队尝试将《山海经》中的神兽设计成虚拟偶像,在元宇宙中举办“上古神话音乐会”;也有UP主用《论语》金句解读职场人际关系,获得百万播放。这些实践表明,传统不是包袱,而是创新的源泉。
值得注意的是,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本质上是价值观的对话,而非对抗。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今天,中国更应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参与文化交流。我们可以欣赏唐吉诃德式的执着,也可以让世界理解“知其不可而为之”的儒家精神;可以接纳西方个人英雄主义的叙事,也能输出“天下大同”的东方智慧。互联网打破了信息垄断,也要求我们摆脱“非此即彼”的思维定式,在多元对话中寻找共识。
最后,政府、企业与个体需形成合力。国家可通过政策支持文化数字化工程,如建设“中华文化云平台”;互联网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,避免算法推荐导致的文化茧房;而每一个网民都是文化使者——一次转发、一条评论、一段原创视频,都可能成为软实力的微小支点。
总之,《唐吉诃德》的长矛虽指向风车,却刺破了虚妄,唤醒了人们对理想的珍视。在互联网的浪潮中,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不应是孤芳自赏的陈列品,而应是流动的、互动的、富有生命力的精神河流。唯有以开放的心态汲取世界精华,以创新的方式激活传统基因,以真诚的态度参与全球对话,我们才能在全球数字文化版图中,写下属于新时代的“中国叙事”。
当一位外国青年在YouTube上看完一段关于敦煌飞天的VR视频后留言:“原来美可以如此古老又如此未来”,那一刻,文化的软实力已悄然生效——它不靠强制,而靠感动;不靠征服,而靠共鸣。这才是真正的力量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