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当今全球互联互通的互联网时代,国家形象不再仅仅依赖于外交辞令或传统媒体传播,而是越来越多地受到网络舆论、社交媒体和跨国信息流动的影响。近年来,“中国失去名誉”这一说法在部分国际舆论中频繁出现,尤其是在西方主流媒体和社交平台上,关于中国的负面报道与刻板印象似乎有增无减。那么,中国真的“失去名誉”了吗?如果存在这样的趋势,其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?让我们从互联网的角度来深入剖析。
首先需要澄清的是,“中国失去名誉”并非一个客观事实,而是一种被建构的叙事。在一些西方政客和媒体的推动下,中国被描绘成“威胁者”“扩张者”甚至“数字威权主义”的代表。这种叙事通过互联网平台迅速扩散,尤其在推特(X)、YouTube、Facebook等社交网络上形成了一种“信息茧房”,使得大量受众只接触到片面甚至失实的信息。例如,每当中国发布新的科技政策或推进5G建设时,一些外媒便将其解读为“监控工具”或“技术霸权”,而忽视了这些技术对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。
其次,中国在国际互联网话语权上的相对弱势,加剧了这种名誉危机。尽管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用户群体和一批世界级的科技企业,如华为、字节跳动、腾讯等,但在全球主流舆论场中,中国的声音仍处于边缘地位。英语世界主导的新闻平台几乎垄断了全球信息分发渠道,而中国的对外传播平台如CGTN、新华社英文版等,虽然努力提升影响力,但受限于传播方式、文化差异和算法推荐机制,往往难以突破“自说自话”的困境。当TikTok因数据安全问题被多国审查时,中国政府的解释很难在西方公众中获得广泛理解,反而被简化为“政府操控”的证据。
再者,互联网时代的“标签化”传播进一步放大了误解。在短视频和碎片化信息盛行的背景下,复杂的政治、经济议题被压缩成几秒钟的情绪表达。例如,“新疆棉花事件”最初源于一条社交媒体上的不实指控,随后在全球范围内被快速转发、二次创作,最终演变为对中国整体人权状况的质疑。尽管中方提供了大量事实和数据进行澄清,但在情绪驱动的网络环境中,真相往往跑不过谣言。这种“后真相”现象使得中国即便在道义和事实上占优,也难以挽回声誉损失。
此外,中国国内互联网管理政策也被外界曲解。为了维护网络安全和社会稳定,中国实行了较为严格的网络监管制度,包括内容审核、平台责任和数据本地化等措施。这些做法在本国语境下具有合理性,但在强调“言论自由”的西方价值观中,常被视为“ censorship”(审查)和“数字专制”。随着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,这种制度差异带来的文化冲突愈发明显。例如,TikTok在美国面临“强制出售”的压力,本质上是两种互联网治理模式的碰撞。然而,在国际舆论中,这种政治博弈往往被包装成“自由 vs 专制”的道德对立,进一步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。
当然,我们也不能忽视中国自身在对外沟通中的不足。长期以来,中国的外宣策略偏重官方话语和宏大叙事,缺乏贴近普通人情感的故事表达。相比之下,韩国通过K-pop、韩剧等“软文化”成功塑造了年轻、现代、开放的国家形象。而中国的文化输出仍集中在功夫、熊猫等传统符号,难以引起Z世代的共鸣。在互联网时代,情感连接比逻辑论证更具传播力,而中国在这方面仍有巨大提升空间。
综上所述,所谓“中国失去名誉”,更多是国际舆论环境变化与信息传播失衡的结果,而非中国实际行为的根本转变。要扭转这一局面,不能仅靠反驳和谴责,而应主动参与全球互联网规则的制定,提升跨文化传播能力,用真实、立体、多元的故事重塑国家形象。唯有如此,中国才能在数字时代赢得应有的尊重与理解。
